新征程 再出发——客户答谢会回顾
来源: 发布时间:  2021-02-07

新同方每年都会对投资进行回顾和总结,在上周末的客户答谢会活动中,与如此多线上,线下的投资者一起交流是我们尝试的一种新方式。在这次活动中,我们收获了很多,包括许多中肯的建议,温暖的支持与鼓励,也让我们对投资者的想法有了更深的了解。如投资者所言,未来我们所期望的是,投资者选择新同方,获得的不只是冰冷的数字与收益,更多是信任与温暖。


以下附上上周末答谢会的简要回顾,希望没有参加的客户和关注新同方的朋友们也可以了解到,我们一直以来在专注做的事情,我们的思考及我们的不足。


01
关于国内基金产品

我们在2016年把海外框架搭建起来以后,就在想要如何把国内的架构建好,去年我们开始把国内的架构搭建起来。国内现在的架构是,我们本身有海外主力产品ARGO,同时国内有复制ARGO的同策略产品扬帆,然后新的计划是为每一位表现出色的基金经理设立单独的产品,雷跃就是这样的一个产品。所以目前我们在国内有2个产品来做投资,国内市场架构已逐渐完善起来,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,我们不变的是长期的投资视角,重视深度研究的价值投资理念,这是我们最核心的,所有愿意遵守这个理念的人可以一起工作,愿意共同分享,共同进步,这个是不变的。


02
回顾2020年的业绩来源

第一个是策略。我们在1月份跟大家交流的时候,还是说对我们的组合看好,当时已经出现新冠病毒了,我们在跟海外投资者做交流的会上说,我们要注意这个情况,尤其是当它传染的范围和感染的比率超过了SARS 以后。在超过之前,我们认为这个是可控。后面跟踪发现,超过 SARS 以后,我们就主动进行了减仓,因为我们的投资理念就是要防止对我们所不了解的事情下注、冒险。随后的封城措施对疫情形成控制时,我们开始不断地调整仓位,把一些不受疫情影响,展望业绩还不错的仓位重新加进来,所以我们的业绩大部分是在后期确认封城有效,加仓以后实现的。


第二个是我们有90%的收益是由7个关键标的构建的。这7个标的里有餐饮服务、汽车销售,有教育,也有地产,收益主要来源于这7个我们认为非常坚实的公司,有一些是我们在2018,2019年选的,也有一些2020年选的。到目前为止,我们自己的组合,21年的预测市盈率是15倍,相对于2020年它的业绩成长是在40%以上。我们再展望1年,到了2022年我们自己做的一个预测,还有25%的成长。目前大家都很担心,因为一到了2021年初,市场好像非常火爆,去年很多股票涨得很厉害,今年开始像一些白酒开始有些松动了,白酒指数也跌了百分之几,大家都担心股票太贵了。但对于我们来说,其实我们最核心的任务是能不能找到让我们安心的,便宜的好股票,如果找不到好公司,我们可能就认为这个市场没有投资机会了,但我们组合现在还是满满的好公司,这样我们对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。


当然也有一些风险,第一就是大家很担心的,前两天美国GME又开始出事儿了,但咱们一路走过来可以看到,我们在前几年投资时碰到香港的问题,去年碰到了美国市场熔断、总统大选的问题,这些问题我觉得根源实际上主要由于政治问题,它的分配不合理带来的是一个结果,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没那么直接。


所以为什么去年我们在3月份大跌以后,我们还敢不断地加仓,就是因为我们认为经济系统没有出问题,关键是政治性的问题会不会传导到经济问题。到目前为止,我们现在可以看到,还没有完全传导过来。另外还有个防火墙和缓冲区就是利率,在我们找到证据证明可能利率有大的变化之前,我们大的投资空间还是可以坚持的,这是第一点。


第二点就是,很多行业实际上是根据疫情,根据互联网做了很大的改变,在这些变化之下,能够顺应这些变化的企业,实际上是可以拿到更多市场份额的。其实我们投资的这些标的里面还有很多行业都不增长,甚至行业可能有小幅负增长的企业,但这个时候恰恰是一些有能力的企业,开始利用它的成本优势和管理优势扩张规模,这些方面是我们能够看到,而且能够有证据不断证明的。这样的话我们整个组合还是有一定的空间和信心的。


03
关于持仓A股的情况 

其实我们现在没有重仓持有A股的股票,之前有很多人问我们,好像资金流入港股,大家都觉得机会是不是就在港股,你们现在的持仓是怎么样的?其实市场这些都不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因素,我们考虑最重要的还是在我们价值观体系——好人,好生意,好价格,这个东西在哪里,我们就会去哪个市场,我们不是今年在港股,我们过去几年其实大部分都在港股但我们A股也是有研究的,只是A股我们找不到那个很好的价格和机会。比如A股我们前年的组合也重仓过牧原这类养殖企业,就是我们觉得当时的价格还可以。A股中一些医疗设备类的公司还可以,但在40倍我们就觉得已经挺贵的时候,它涨到80倍,100倍,这个钱就不是我们那个体系和方法里面能够赚到的钱。所以我们并不是因为A股热或者港股热就去哪个地方,还是取决于我们能找到什么样的东西,我们过去几年一直在港股,是因为我们在港股能够找到更多这样更好的机会。


04
如何用对冲来控制风险

因为我们本身是一个对冲基金,我们的对冲是根据我们的三因子模型来做的,三因子模型提到警示信号的时候,我们就会做一个测评模型,这是一个对冲的要素。另外一个要素就是我们认为有一些把握不住的一些重大的因素,就需要把市场的一些风险对冲掉,有一些尽管我们认为是好公司,比如说我们去年1月份看到疫情来了,这时候整个公司可能是好公司,但是估值可能有波动,这样的话我就需要去做对冲。


现在我认为有一些需要跟踪的指标,比如像利率,短期的利率在涨了,比如美国的一些通货膨胀的数据在涨,但这些都还没有到我们认为要对冲的这个阈值,我们自己对冲有一定的阈值要求,所以现在我们没有再加短仓,但不意味着我们不会加短仓,我们是随时根据指标来定,现在不是最终的时候。


05
新同方如何发现一个有投资潜力的企业,又如何在前期评估这个企业

因为我们的研究方法是非常深入的,所以每决定研究一个重仓标的的时候,要花非常多的时间,花3个月是非常正常的,甚至有的花6个月或者将近一年时间,这就决定了我们前期选择深入研究的标的特别重要。这就更要坚持我们刚刚提到的那三点:好人,好生意,好价格,这样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无法做短期投资,这也是我们禁止的。


我们在初步筛选投资机会的时候,会有量化的筛选和一些非量化的筛选,包括我们会去跟踪一些行业的信息,做行业数据的梳理,还有我们最近正在准备做的就是所有企业的危机信息,包括对外的交流等等。我统计了一下,我们去年研究部开会讨论的标的有六七十个,开题的标的有三十多个,深入研究的标的有二十多个,这就是一个大概的流程。但我们重仓买入的标的其实并不多,大家可以看到,其实优秀的企业可以成长很久,这是我们需要去抓住的机会。这个问题为什么非常重要,就是你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理念有任何一点动摇的时候,往往就会选错一个标的,所以我们更要坚持我们的价值观和理念,整个流程才会更加高效和流畅。


06
如果基本面没有太大的变化,是否会因为价格涨很多,估值太高而卖出

这个回答也挺简单,就是我们的卖出标准是什么。如果您看到就是一两年估值很高,但是我们非常看好这个企业的长期成长的话,那我们其实是可以接受的。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有深度研究的不同的投资机会,会比较一下有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机会,如果有比这更好的机会,那它就是相对高了的。


再补充一句,要看这个卖出的时候主要是跟什么比?第一是跟你的现金比,你的仓位里面有一部分现金。另一个是跟准备的标的比较,如果能找到更好的东西,我们一定会换。但是找不到的时候,我们就会比较,觉得根据确定性,如果已经投资了3年,但我们对它未来4年空间的还是很确定,透支了三年空间也不是问题。确定和不确定的关键是你对他的研究深度够不够。


07
新同方投资的多数是传统消费行业等,这种投资方式就是可了解和可调研,自己能够根据掌握的信息来投资这些公司。但是对投资人来说,跟着投资趋势走可能回报会更加高,所以未来基金有没有意向投资这些方向,如互联网,新能源车等


应该说互联网我们去年是错过一些机会,我们有做研究,包括美团在去年2,3月份跌下来的时候,我们已经有机会了,但是我们对这种机会的要求可能会更高一些。所以互联网当时对我们来说并没有找到非常好的价格去买入,但后来又继续涨了很多。


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的认知不够深。每代人是不一样的,每一代人有属于这一代人的投资机会,比如说我这一代人对互联网的接触应该是更加深的,比我更年轻的人对互联网的接触会更深,就是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,我们不是没有看,但我们看的还不足够深入。


当然我们也在对比不同的机会,就是我们可能当时发现其他机会更好,事实证明收益也确实比互联网涨得更多。但是互联网这些机会我们是一直在看的,包括很多新能源汽车等都看过。我不会开车,但是我特意找了几个人去试驾,把几乎所有市面上的电动车都去试驾过了,我也有去调研过,仍然没有看懂为什么估值炒得那么高,这样的企业我们是不会投资的,我们不会去冒这个风险去赚这个钱,这样的机会市场上有很多,我们赚不到的钱也有很多,但我们只要抓住属于我们的机会,其实就能够给投资人还可以回报了。


其实现在来看,大的互联网公司没有纯粹的互联网公司,都是消费互联网,所有都是跟消费挂钩的,就是互联网它不是一个单独的行业,而是渗透到各行各业里面去。其实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可以做到的,我们也做了,只是在那上面的机会没有发掘到那么多。我们去年投了电子烟,可能是一个稍微新一点的行业,我们也有去做一些研究,包括泡泡玛特,还有新上市的一些云计算,IDC等,但是估值贵到我们看不懂,肯定是不会投的。


我们投资都有能力圈,我们研究会非常积极地去跨出这个能力圈,但投资的时候会非常谨慎地去跨出,就互联网我们现在看得远远不够,需要在这加强。所以在我们的研究体系上要有更新。我们有把握的稳健来自哪里?在某些标的上,我的认知,我的研究比别人深,对我来说就是稳健,这个都是建立在我们投研体系的基础上去做投资。


08
可管理的规模有多大

我们目前的研究能力都还在不断地提升中,我们更希望有志同道合的客户,而不是短期涨得比较好就进来,然后一段时间跟市场风格不匹配就走。所以其实如果我们规模大了,可以在客户上做到更匹配我们的风格,甚至我们在早期就会在投资前跟很多客户聊,目前大多数还是聊得来并且认同我们的,但这个是需要市场检验的,不仅是我们需要市场检验,客户也需要市场检验。所以这个其实都是双方互相匹配的一个过程。但是目前来说,投资规模不会有太大问题,就从我们研究和投资的方法上来说,还是有非常大的空间。